从互文性理论解读《红楼梦》书名的不同翻译
叶进平;
摘要(Abstract):
《红楼梦》代表了明清小说的巅峰,对它的翻译众多。无论是杨宪益夫妇的《红楼梦》还是大卫.霍克斯的《石头记》都深深地体现了与各自文化的互文。本文结合互文性的理论,阐述该理论视角下的对书名"红楼梦"的不同译法及各自文化互文。可以发现二者作为各自文化的代表,翻译的出发点都指向各自文化的读者,以此决定了二者不同的翻译策略。杨译以中国读者为导向,采用了异化的策略;霍克斯则以西方读者为导向,采用了符合西方文化的归化策略。两译文都堪称《红楼梦》译作典范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互文性;主体性;忠实;《红楼梦》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叶进平;
Email:
DOI: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Hatim,B.&Mason,Ⅰ.语篇与译者[M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1.
- [2]殷企平.谈互文性[J].外国文学评论,1994(2),39-46.
- [3]谈清妍.论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[J].咸宁学院学报,2009(2).
- [4]许钧.创造性叛逆与译者主体性的确立[J].中国翻译,1998(1).
- [5]罗选民.从互文性看《红楼梦》书名的两种英译[A].谢天振(主编).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[C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0.
- [6]施耐庵.水浒传[M].人民文学出版社,1975.
- [7]吴承恩.西游记[M].人民文学出版社,1972.
- [8]曹雪芹.红楼梦[M].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1.
- [9]田德蓓.论译者的身份[J].中国翻译,2000(6).
- [10]金明.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[J]外语与外语教学,2001(8).